
卧式螺旋沉降离心机简称为卧螺离心机,它自动化程度高、处理量大、能连续稳定运行,因此在酒精行业得到广泛应用,以分离DDG和DDS,但该机有个明显缺点是脱水效果较传统的板框过滤机差,清液干物含量略高,在大量使用糙米及水稻原料后,清液干物含量更高,以至于影响发酵的清液回配量,造成浓浆富余。在传统带渣发酵板框过滤使用絮凝剂的经验基础上,针对水稻原料卧螺离心机清液干物含量较高的情况,经研究并成功开发了离心清液絮凝、悬浮过滤技术(SSF),并在32t燃料乙醇项目小试装置中得到应用,取得了良好效果。
1 絮凝原理及絮凝剂选择
絮凝剂中带电荷的胶体物质进行溶液中正负电中和,胶质相互用力加强,小颗粒形成絮凝物,无高分子的强烈吸附架桥作用使细小松散的絮凝体变得粗大而紧密。某公司所产 专利产品HA055型蛋白絮凝剂(食品级),经小试效果较好,而且其所选原料及制作过程均严格遵循《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》,能保证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,可应用于酒精、制药、发酵、淀粉行业及食品加工行业等领域,因此选择其在32t燃料乙醇项目装置中应用试验。该型絮凝剂特点如下:外观为无色或乳白色粘稠液体;溶解速度快,分散性好;pH适用范围广;对酶系、发酵类微生物无负面影响。使用方法如下:絮凝剂在均匀搅拌下加入水中,经过大约15s的溶解过程后,溶液即可使用。絮凝剂可按1:100~1:200比例进行稀释,按30~100mg/kg的添加量使用。溶解好的絮凝剂用螺杆泵、隔膜泵等剪切泵输送,不宜使用离心泵。
2 悬浮过滤技术
悬浮过滤技术又称SSF技术,其污水净化设备,有沉降装置和分离装置两大部分组成。SSF工作原理是:添加絮凝剂之后的待处理液,会快速均匀分布于预处理的溶液中,正负电荷的吸引,加快污水中SS 的快速絮凝。形成絮凝的污水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,密度越来越大,流速越来越小。缓慢沉降的污泥会受到从罐底不断涌入污水上升力的冲击,当重力与向上的冲击力相等时,污泥保持动态的静止,于是形成一个有化学活性的悬浮滤层。
悬浮滤层是由清液形成的絮体本身组成的,随着絮体由下向上运动,使悬浮的滤层的下表层不断增加变厚,同时,随着污水浓缩室澄清污水的旁路流动,引导着悬浮泥层的上表层不断流入中心接泥桶,上表层开始不断减少变薄。这样就可以使悬浮层的厚度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。当絮凝后的醪液由下向上穿过此悬浮层时,此絮体滤层靠界面物理吸附、网捕作用和电化学特性及范德华力的作用,将悬浮胶体颗粒、絮体、部分细菌菌体,拦截在此悬浮滤层上,使出水水质完全可以达到处理要求。SSF基本可以处理固形物含量低于10%的待处理液,完全可以满足目前清液处理的需求,也无需增加任何预处理装置。
SSF污水净化设备具有处理速度快、对悬浮物处理能力强、效率高、节约能源(除进水之外,SSF处理过程不需要任何动力)、水处理成本低(与膜过滤相比,成本降低70%以上)、使用寿命长、无易损件、无现场异味(整个污水处理过程,在密封环境中进行)、无需人工值守。
3 成套设备组成及工艺流程
3.1 成套设备组成
絮凝沉降成套设备主要包括:加药自动化控制系统、螺杆泵、齿轮泵、SK型静态混合器、混合罐、SSF污水净化设备、电磁流量计、压差液位计等。
3.2 工艺流程
卧螺离心清液在清液中转泵前经新增输料泵输送至SSF污水净化设备,絮凝剂经配置装置稀释后与清液混合均匀一并进入SSF污水净化设备,在设备内部完成絮凝、过滤过程,清相经设备顶部溢流进入清相储罐,浓相经螺杆泵输送至下工序。
4 工程应用
4.1 各取样口料液沉降效果
取样位置 | 输料泵进口 | 锥底取样口 | 锥顶取样口 |
效果描述 | 离心清液原液,悬浮液状态 | 开始絮凝 | 絮凝完成 |
取样位置 | 层填料取样口 | 第三层填料取样口 | 出水取样口 |
效果描述 | 层填料位置,絮凝物开始下沉 | 第三层填料位置,较少的絮凝物,开始清澈 | 填料层顶部,出水位置清液,基本无絮凝物 |
4.2 试验检测数据记录
4.2.1 干物、COD、SS去除检测
絮凝前后检测分析表:
序号 | 检测项目 | 进料 | 清液 | 备注 |
1 | 干物含量(g/g)/% | 8.12 | 5.82 | 平均值 |
2 | SS/(mg/L) | 40986 | 436.7 | 平均值 |
3 | COD/(mg/L) | 101600 | 62310 | 平均值 |
注:进料量为1~20m³/h,絮凝剂添加比例为80mg/kg。
经实验,在80mg/kg的絮凝剂添加量下效果较好,实测平均数据如下:离心机清液SS去除率为98.9%,COD去除率为38.7%,干物去除率为28.3%,清液干物去除效果明显。
4.2.2 总氮总磷去除率检测
序号 | 絮凝剂稀释比例 | 添加量/(mg/kg) | 总氮/(mg/L) | 总氮去除率/% | 总磷/(mg/L) | 总磷去除率/% |
1 | 原液 | 0 | 201 | 678.2 | ||
2 | 1:150 | 30 | 154.6 | 23.1 | 660.1 | 2.7 |
3 | 1:150 | 60 | 122.6 | 39.0 | 650.9 | 4.0 |
4 | 1:150 | 100 | 146.4 | 27.2 | 660.9 | 2.7 |
通过在料液中添加适当比例的絮凝剂,可有效降低滤后清液中的总氮含量,通过上述实验证明:当絮凝剂对清液的添加比例为30ppm时,清液中总氮含量下降了23.1%,当继续提高添加量到60mg/kg时,总氮含量降低了39%,当加药量进一步增加至100mg/kg时,则成效轻微。建议在大生产实验过程中动态调节絮凝剂的添加量(30~80mg/kg),平衡效益与成本,据实际生产需要调整絮凝剂的添加量。
4.3 饲料干基蛋白检测
在实验室采用废醪液絮凝沉降后检测饲料蛋白含量,验证絮凝剂对于饲料干基蛋白的提升,选用效果较好的HA055,并做出梯度实验。由于测量干基蛋白所需的实验样品较多,该实验通过80目滤布进行过滤。
序号 | 絮凝剂稀释比例 | 添加量/(mg/kg) | 干基蛋白/% | 蛋白提升率/% |
1 | 原液 | 0 | 34.91 | |
2 | 1:150 | 30 | 37.08 | 6.22 |
3 | 1:150 | 50 | 39.3 | 12.58 |
4 | 1:150 | 70 | 38.62 | 10.63 |
5 结语
通过在清液中添加适当比例的絮凝剂,可有效降低滤后清液中的总氮含量,但对除磷效果轻微,并不具备除磷能力,若要除磷可在废水中添加适当比例的聚合氯化铁;因为污水中,磷元素是磷酸机制酸根形式存在的,磷酸机制酸会与铁反应,形成难以溶于水的磷酸铁。这样就达到了去除磷的目的。
在实验室实验中,絮凝剂对于饲料干基蛋白的提升较为明显,但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实验室无法 模仿现场实际生产情况。在通过80目滤布过滤的时候,添加絮凝剂醪液的过滤速度远远高于原液过滤,但由于待处理液较少,无法在滤布表面形成滤层,而未添加絮凝剂的醪液中微小SS很快就能堵塞滤布,导致添加絮凝剂的滤后清液其COD与SS反而还要略高于原液滤清液。未来在大生产试验情况下,这一反常情况是不会出现的。
总之,在水稻离心清液中添加适当比例的絮凝剂可以有效的提高饲料蛋白、降低滤清液的总氮、SS、BOD、COD等指标,具有较好的综合效益。通过向经过滤后的清滤液中加入絮凝剂的方法除悬浮物和蛋白质,并通过减少清液中蛋白质的含量,间接地减少清液毒素,同时能够杜绝清液回配造成的恶性循环,同比回配的情况下,可降低清液干物含量,解决浓浆不断增多的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