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卧螺机,卧式螺旋卸料沉降式离心机的简称。该设备具有分离因素高,去杂效果较好,适应范围广等特点。在中小型油厂中主要用于机榨毛油中油与悬浮杂质(即油渣)的分离。但由于一些厂家使用不当,常出现分离效果差、启动时机体振动大、传动部件损坏等故障,从而影响了生产。现笔者就卧螺机在分离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,浅谈如下,仅供同行参考。
一、严格遵守开停车步骤
卧螺机的开停车步骤:启动——空车运转(2min)——打清油冲洗(5min)——打毛油进行分离——打清油冲洗(5min)——空车运转(2min)——停车。但在实际应用中,很多油厂由于操作人员怕麻烦或责任心不强,没有按照开停车步骤操作,而是启动后直接进毛油进行油渣分离,毛油处理完后立即停机。由于省略了一些步骤,致使有时开机启动时,由于上次转鼓内残留的渣屑未能清理出来,导致转鼓平衡收到破坏,而引起启动时产生剧烈振动,甚至无法生产。所以严格执行开停车步骤是非常重要的,退一步讲,至少停止打毛油后用清油冲洗转鼓,以清理残留渣屑,这一步骤是绝对不能省掉的。
二、定期对各润滑点加油以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
卧螺机共有5个润滑点,即差速器、两端的主轴承座以及螺旋推料器两端的支承轴瓦。卧螺机使用寿命的长短,主要取决于传动部件的使用寿命,而传动部件使用寿命的长短,又主要取决于润滑条件的好坏。从卧螺机使用较好的油厂来看,专人定期加油润滑是非常必要的。如果差速器偏心轴承缺油,马上会烧坏,有些油厂卧螺机刚使用运转不久,机头就损坏了,主要就是润滑问题,两端主轴承如果油位太低,也容易烧坏。各润滑点加油周期为:差速器每月加1次黄油;两端支承轴瓦每周加1次黄油;两端主轴承座每班检查油位,低于油镜中心时,即刻添加机油。
三、控制毛油进料量及杂质含量的相对稳定
毛油进料量越小,毛油中杂质在转鼓内的停留时间越长,也就越容易沉积到转鼓壁上,因此分离后的毛油含渣量就越低,所以在满足生产能力的前提下,控制毛油进料量有利于提高分离效果。然而实际应用中,有些油厂的操作工人,为了尽快处理完毛油,常加大进料量,而导致分离效果不理想。
此外,毛油悬浮体固相浓度的相对稳定也非常重要。因为固相浓度的不稳定,会造成转鼓壁上不均匀的固相沉积,从而影响转鼓的动平衡,产生机体的剧烈振动,甚至影响生产。因此,含渣毛油在进入卧螺机之前,要在含渣毛油罐中设置搅拌装置,使其搅拌均匀。但实际上,有些油厂并没有在含渣毛油罐上设置搅拌装置,考虑到节省能源,一般也可在含渣毛油输出泵出口管路上设置旁路管,通过使一部分含渣毛油重新流回到毛油池,利用其产生的冲击作用,同样可起到搅拌均匀,从而保证毛油悬浮体固相浓度的相对稳定。
四、调节转鼓大端清油溢流孔位置改善分离效果
对于WL-380型卧螺机来讲,一旦分离出的清油含渣超标,可以通过改变清油溢流孔位置,降低清油含渣量,提高分离效果。该设备转鼓大端共有4圈溢流孔,工作时只能开放1圈溢流孔(4只孔),其余3圈孔用螺塞堵住。开放的1圈孔越靠近转鼓中心,沉降区越长,越有利于清油含渣量的降低(此时,由于干燥区变短,渣中含油会升高);反之,则沉降区越短,清油含渣量增加(而渣中含油则会减少),根据这一规律,可以调节溢流孔位置改善分离效果。为与溢流孔位置相适应,开放外围溢流孔时,进料管伸到底后应向外拉出150mm为准,开放其余3圈溢流孔时,进料管伸到底后向外拉出60mm为准。
五、做好设备的定期维护
使用中除了要经常对各润滑点加强润滑外,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大修的时间。螺旋推料器的叶片为易磨损部件,正常情况下,使用2-3a后,螺旋外缘与转鼓壳内壁间隙在5mm以上时,必须对设备的螺旋叶进行修复。根据经验,应采用喷焊法。具体操作是:将螺旋外缘先行车削,然后以GGrl5轴承钢条对焊在螺旋叶上,再行车削,使螺旋叶尺寸比原设备小5-6mm,然后用气焊枪对其外缘喷焊一种铁合金粉末,这种粉末冷却凝结后有较高的硬度,可用手提式砂轮进行少量车削,基本达到原图尺寸(负偏差)。这里需注意修复后的螺旋推料器装配前需进行动平衡试验。
以上笔者就卧螺机在使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浅述。卧式卧螺卸料沉降式离心机是一种设备制造要求高、加工精良、转速较高的设备。作为操作人员要加强操作的责任心,并切实做好设备的维护和保养,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。